Loading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科学研究  /  正文

学院水稻种质资源创新及其产业扶贫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2020-09-25 浏览次数:

 

生命科学院赵正武教授领衔的“特色植物资源及活性物质研发”重庆市创新团队,依托重庆市特色作物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十三五期期间致力于水稻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并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取得了重要进展。该团队获得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收集鉴定出水稻特异资源81份进入国家长期种质资源库共享,相关单位利用特色资源培育水稻品种12累计发表被SCI等收录论文26篇,其中SCI收录4篇,获得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2项,横向项目6项,获得项目总经费358.5万元。

 

资源收集鉴定夯实原始创新

该团队收集了重庆、四川、贵州和湖北等省(市)31 个区县的 368 份资源,按“水稻种质 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进行了鉴定评价,筛选出特异资源 81 份进行精准鉴定和繁种编目,经行业专家科学鉴定认为发掘的稻种资源具有原始创新性,已经进 入 国 家 长 期 种 质 资源 库 保 存 利 用( 国家统一编号: ZD06669--ZD06713; 32-00080--32-00115) 。 同时利用主要农艺性状和分子标记对 81 份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了相互间的 遗传差异,筛选出了抗病、抗逆、大穗、大粒、适应性强以及特种资源 16 份;挖掘了腋芽越冬“糯稻 89-1”的耐冷性 QTL 新基因 6 个;采用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研究稻瘟病抗性,获得了 5 个与抗稻瘟病 Pi-1 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获国家发明专利,创新了稻瘟病抗性鉴定研究新方法,提高了稻瘟病抗性育种效率。

该团队及其它育种育种单位利用这些地方资源,如粘稻 69-1、糯稻 89-1、万中 3 号、郑株、万早 4 号和 3232 等创制了稻瘟病抗性达 1 级的资源6份,育成恢复系 4 个、不育系 3 个,通过国家或省市级审定的新品种 12 个,其中杰优 8 号是重庆直辖以来首个市内自育稻瘟病综合抗性达 1 级的品种;获国家新品种保护权 3 项。在重庆、四川、贵州等到省(市)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到3826.43 万亩。

科技转化助推脱贫攻坚

赵正武教授团队还致力于农村的科技扶贫和脱贫攻坚事业,依托重庆师范大学在璧山区建立的“农民田间学校”培养水稻生产及科研辅助技术能手,通过现场观摩、亲身示范等形式指导农民水稻生产,提高农民种植水平。在重庆市璧山区、开州区、梁平区分别建立了杂交水稻“冈优36”高产示范片100亩,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据统计,赵教授团队培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冈优36”,2016-2019年期间在累计推广种植28.27万亩,新增产水稻989.45万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2770.46万元。

在开州区河堰镇马家村,赵教授结合该村的气候生态特点,筛选出了适应马家村种植的优质、绿色、高产和高效水稻新品种2个,即优质品种宜香优1108和高产型品种冈优36,利用科技特派员扶贫专项资金,免费提供水稻种子480斤,2年推广应用面积560亩,亩增产50公斤,新增效益72800元,示范带动农户405户,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03户。

在科技扶贫期间,赵教授以院坝会议、田间指导和现场观摩等形式向贫困户和村民传授水稻稻瘟病防控、水稻病虫无害化防控、水稻高产和优质实用技术,现场实地技术指导培训11次,培训农民150人次,举办现场观摩会2场次,接受电话咨询23次,解决生产难题5个,为马家村的水稻增产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赵教授还通过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农特产品电商销售平台和重庆师范大学大学生创办的重庆优粱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市师稻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渠道开发优质大米产品,培养提高贫困户的市场意识,引导贫困户以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农业生产实现永久贫困。

 

20170804_100943

赵正武教授在水稻抽穗期进行生产技术指导

20160727_165827

“冈优36”水稻品种在重庆市开州区种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