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科学研究 > 正文

    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研究团队在磺胺类抗生素综合防控方面取得系列研究进展

    发布人:管理员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1-12-13【字体:

    磺胺类抗生素是人工合成的高效广谱抗菌药,广泛用于畜牧水产、临床医学、和农业食品等领域的抗感染治疗,是目前我国生产和使用量最大的抗生素之一。近年来,磺胺类抗生素的残留与污染对我国生态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当前,开发新型、高效、可持续的磺胺类抗生素处理技术,建立快速、灵敏、准确的磺胺类抗生素检测方法,对于保护公众健康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期,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乐涛教授领衔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研究团队,综合利用适配体筛选技术、纳米技术和光催化技术,在磺胺类抗生素的综合防控方面取得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

    (1)建立了改进的非固定靶标的氧化石墨烯-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GO-SELEX),并成功获得了具有高亲和力与强特异性的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喹恶啉等多种磺胺类抗生素小分子适配体,并通过分子模拟技术探究了适配体与磺胺类小分子的识别机制,为其他小分子适配体的特异性筛选和基于适配体技术的其他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413 (2021) 901–909(中科院2区,IF2020=4.14,2018级寇启明硕士为第一作者,https://doi.org/10.1007/s00216-020-03044-2);Food Analytical Methods 14 (2021) 250-259(中科院2区,IF2020=3.37,2017级施海星硕士和2018级寇启明硕士为共同第一作者,https://doi.org/10.1007/s12161-020-01869-2)。

    (2)基于课题组构建的小分子适配体筛选技术,研究团队建立了多种磺胺类抗生素的超灵敏传感检测平台,其中包括基于特异性核酸适配体、纳米金粒子与罗丹明B分子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开发了一种非标记型磺胺二甲嘧啶荧光适配体传感检测平台;通过制备磁性纳米材料Fe3O4/AuNPs/g-C3N4,构建基于FAM标记的荧光适配体传感检测技术,被成功用于多种动物源性食品中磺胺-5-甲氧嘧啶残留的超灵敏快速检测。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 16 (2021) 2751-2759(中科院2区Top,IF2020=6.40,2019级硕士研究生王亚荣为第一作者, http://doi.org/10.2147/IJN.S307080)和Sensors & Actuators B: Chemical 353 (2022) 131148(中科院1区Top,IF2020=7.46,2019级硕士研究生严雪凌为第一作者,https://doi.org/10.1016/j.snb.2021.131148)。

    (3)除了构建磺胺类抗生素的超灵敏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团队还创制了磺胺类抗生素等环境污染物高效控制技术。利用半导体光催化技术,通过将氮化碳(g-C3N4)和氧化锌(ZnO)两种半导体材料复合,成功制备得到一种2D/3D结构的g-C3N4/ZnO异质结构复合材料,并成功用于水环境中磺胺甲恶唑、磺胺二甲嘧啶和磺胺异恶唑等多种抗生素的高效光催化降解,为实现环境污染物的太阳能绿色防控提供了核心材料和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eramics International(中科院1区Top,IF2020=4.53,孙琦副教授和2019级孙英硕士为共同第一作者, https://doi.org/10.1016/j.ceramint.2021.11.289)。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乐涛教授领衔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团队,在化学与生物危害物、动物疫病特异性识别和综合防控研究领域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近年来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庆市十四五重点学科等项目支持与资助,研究团队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发表于Analytica Chimica Acta 1127(2020)79-88;Food and Agricultural Immunology 31 (2020)393-405; Food Chemistry 317 (2020) 126405; Colloids and Surfaces B:Biointerfaces 207 (2021) 111997;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890 (2021)161744等国际著名期刊。

    供稿:孙 琦

    审校:乐 涛